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教授
老年性聋在老年人群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以纯音听力大于25dB为标准,在55-64岁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0.1%,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65-74岁),其听力下降的比例也增加到26.2%。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近11%,推算至2025年为2.84亿,2040年增长到4亿多。老年性聋已成为现代社 会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然而也有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噪声接触,吸烟,耳毒性药物应用,高血压,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等高危因 素)的影响过早出现听觉的衰退,老年性聋的发病有向中年化发展的趋势。
老年性聋导致老年人的听力障碍,影响患者的言语交流,同外界的交流逐渐减少,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孤独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削弱了老 年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给经济发展、家庭和谐、老年人的幸福都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我们应给予老年性聋足够的重视。
尽管助听器是老年性聋最有效的康复手段。然而,老年人听力学基本常识匮乏,心理障碍因素的影响以及不能正确认识消费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因此对 助听器选配缺乏主动性,老年人对助听器的接受率不高。在发达国家15%~30%的老年性聋患者选配有助听器,在我国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的选配率更低。
究其原因,首先,老年人对听觉退行性疾病的重视不高。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听力下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次,在助听器选配观念上也存在误区, 认为佩戴助听器是“聋子”和“衰老”的象征。再次,大家对助听器的期望值过高,希望有眼镜一样的功效,能很好补偿损失的听力。还有,随着年龄增大,对助听 器的安放、助听器音量的调节、电池的更换等操作越来越困难。
其实,老年性聋患者应早期进行听力评估和助听器选配,使患者早期掌握助听器的使用,更乐意接受助听器。研究发现大于70岁的老年性聋患者较年龄 轻的患者不太容易接受助听器,可能同患者年龄大、助听器使用过程中需要微细动作、患者听力的进一步下降、言语辨别率恶化有关。老龄大脑中的神经元作为对损 伤、退行性病变的反应,仍有产生新的触突的能力,以替代病变的触突修复神经环路。这种听力下降诱导的神经再塑在听觉皮层中尤为明显。目前动物实验认为助听 器放大的声刺激能加速听觉中枢的听觉神经再塑。老年性聋早期助听器选配将能减缓听觉退行性病变的发展,有利于听功能的保护。
目前已明确双侧助听器验配能防止听觉剥夺现象。双侧听力下降患者,如仅单耳配戴助听器往往导致未配戴助听器耳出现听觉剥夺现象,即所谓的阈上不对称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同神经元竞争触突有关,助听耳侧的神经元被激活,而对侧神经元不被激活。
对轻度听力下降和中重度听力下降患者助听器效果的观察发现:中重度听力下降患者助听器选配后获益明显,轻度听力下降患者助听器选配后在中度背景噪声中言语识别率明显提高。
老年性聋不仅表现在听力的下降,而且表现在频率分辨能力和时间分辨能力的下降。病人所能耐受的最大声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有所下降,表现为“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
普通助听器,大多只是一个简单的声音放大器。一个较响的声音再加上助听器的放大,病人很有可能受不了。另外,助听器虽然将声音放大了,但患者自身的分辨能力较差,如果不是有针对性地放大,也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也就是许多神经性聋的患者对助听器不满意的原因。
另外,我国的助听器市场比较混乱,选配人员没有认证制度,商店、个体专卖店都可以经销,许多人为商业利益所驱使,不是科学地选配助听器。使得助听器在一部分耳聋患者中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全数字助听器,比较好地解决了神经性聋的选配问题。
因此,老年性聋患者应认识老年性聋的危害,早期进行助听器选配。如条件允许,可双侧选配数字式助听器,享受幸福安康的晚年。